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科院海洋所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中国科学院推荐]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07

帖子

4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09:0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7]44号)规定,现将我所通过中国科学院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日期2018年1月4日-2018年1月10日。

  如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海洋所监审处和科研处提出,并提供必要证明材料。

联系电话:
监审处    0532-82898618
科研处    0532-82898869/82898607
 
附:申报项目介绍
项目一:
  项目名称:海藻及其内生真菌卤代和非卤代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申报奖励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完成人:王斌贵,季乃云,李晓明,李可,段小娟

  项目二:  
  项目名称:“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平台研发与应用
  申报奖励类别: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完成人:孙松,李铁刚,于建军,吴刚,张鑫,李超伦,阎军,栾振东,颜芳,隋以勇,王凡,沙忠利,张东升,胡燕平,吴腰明
提名2018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项目名称:海藻及其内生真菌卤代和非卤代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提名单位中国科学院
提名意见:
该项目以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海洋藻类植物及其内生真菌资源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集成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海藻卤代化合物快速识别与精准鉴定及海藻内生真菌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体系,系统开展了中国沿海大型海藻及其内生真菌中卤代和非卤代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化合物197个,特别是具有海洋特色的卤代新化合物79个。从松节藻科海藻中获得的卤代新化合物占同期国际报道的31.7%,内生真菌中分离鉴定的含氮新化合物比例高出国际平均水平近10%。发现17%的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尤为突出的是,完成了海藻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温替莱克酮的成药性评价与作用机制探讨,已进入临床前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均发表在JCR一区期刊,影响因子总和85.335,已被他引514次,篇均他引64次,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47.928,单篇论文最高他引229次。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中10项已成功转移转化。项目第一完成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该项目为海藻及其内生真菌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方法学基础,提高了海洋卤代和非卤代新化合物的发现几率,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推动了我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学科发展,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认真审阅提名书材料,确认提名材料真实有效,确认完成人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植物化学、海洋生物学、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领域。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沿海发达国家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则把“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列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该项目围绕海洋天然产物的特色与功能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海藻及其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法集成与创新,系统开展了卤代和非卤代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卤代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较窄,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项目集成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建立了海藻卤代化合物快速识别与精准鉴定及海藻内生真菌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体系,优选松节藻科和网地藻科等17种海藻和曲霉属、木霉属、毛壳属、拟青霉属等34株内生真菌,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结构化合物197个,包括卤代新化合物79个,含氮新化合物54个,双环新化合物62个,三环及以上新化合物106个,杂环类新化合物105个,4个新化合物入选研究热点,体现了海藻及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丰富的分子结构多样性。从松节藻科海藻中获得的卤代新化合物占同期(2004-2014)国际报道的31.7%,内生真菌中分离鉴定的含氮新化合物比例高出国际平均水平近10%。发现17%的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尤为突出的是,完成了海藻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温替莱克酮的成药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该项目所提供的8篇代表性论文均发表在JCR一区期刊,影响因子均>3,其中5篇>6,影响因子总和85.335,其中综述论文(论文1)和研究论文(论文2-5)的最高影响因子分别为47.928和6.579。总引673次(被SCI总引618次,被CSCD总引55次),其中他引514次(被SCI他引466次,被CSCD他引48次),篇均他引64次,单篇论文(论文6)最高他引229次(被SCI他引205次,被CSCD他引24次)。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中10项核心专利已在广西北海南方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转移转化。部分成果获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项目第一完成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该项目所建立的研究方法体系(论文6、7)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并广泛引用,为海藻及其内生真菌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方法学基础,提高了海洋卤代和非卤代新结构化合物的发现几率,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的分子多样性,推动了我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学科发展,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名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
项目名称:“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平台研发与应用
提名单位:中国科学院
提名意见:
“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开创了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船舶与探测体系高度契合的一体化设计理念,突破了船舶型线、节能增效和减震降噪等多项关键技术,在节约能耗、续航力和耐波性能等方面显著优于国际同类型科考船,引领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的发展;实现了热液/冷泉气体、液体、固体保真取样,把实验室搬到海底并进行深海现场原位实验,以及立体同步精准开展深海地形地貌、海底环境、水体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推动我国深远海综合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我国深远海装备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显著提升。
2013年交付使用以来,共有1100余人次搭载“科学”号开展深远海综合探测和研究,每年在航率280-300天,总航程12余万海里;“发现”号ROV成功下潜171次;自主研发的沉积物岩芯取样系统等装备成功应用;构建了西太平洋最大规模的潜标观测网;在海山、热液、冷泉等深海特殊(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获得深海极端环境高精度综合环境信息和地质、生物样品。该项目构建了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核心的国际一流的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成为我国在深远海探测与研究领域的“国之利器”。项目的实施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Nature》专题报道认为“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本项目材料完整,内容详实。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全球海洋大于90%的区域是水深超过1000m的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等战略资源,深刻影响着地球气候与环境,涉及到国家战略和疆域拓展,是海洋强国争夺的战略重点。走向深海的最大困难在装备,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综合平台,我国的深海探测与研究只能是“望洋兴叹”。“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平台的建成及应用,引领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的建设,创建了国际一流的我国深海综合探测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深远海科学研究的发展,使我国深远海综合探测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支持下,项目成员经过10余年努力,构建了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核心的世界先进的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其先进与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1、开创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船舶与探测体系高度契合的一体化设计理念,突破船舶型线、节能增效和减震降噪等关键技术,引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发展
自主研发了防气泡球艏和宽体船型、艏侧推封盖、升降鳍板综合探测平台,船舶操控和作业支持系统高度融合,使船舶快速性、经济性、耐波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达到最优,与国内外同类型科考船相比节约能耗约30%、作业甲板面积超过30%、续航力超过50%,在8级风高海况下实现ROV正常收放,突破国际同类ROV对海况要求极限;减震降噪水平达到同类船舶最高水平,满足多种声学设备同步作业需求。以“科学”号为蓝本,国家陆续建造了“向阳红01”号、“向阳红03”号等海洋综合科考船,显著提高了我国科学考察船设计建造水平。
2、创建国际一流的我国深海综合探测技术体系,实现全水深、多参数的立体、同步、精准、原位探测、实验和保真采样能力,一举跨入深远海综合探测国际领先行列
自主研发了可视可控夯击式沉积物岩芯取样系统、深海探测与实验装置等10余套设备;通过综合集成实现了把实验室搬到海底、热液-冷泉气体、液体、固体保真取样以及立体、同步、精准开展深海地形地貌、海底环境、水体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地形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具备了10000米深海定点与走航探测、4500米深海精准探测与取样、1000米水体剖面走航探测、深海30米长沉积物取芯和20米长岩石取芯等能力。
3、引领西太平洋深远海科学研究的跨越发展,在海山、热液、冷泉等深海特殊(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深远海探测与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交付后四年间,“科学”号年在航率达280-300天,总航程12万余海里,“发现”号ROV成功下潜171次,水下最长连续工作时间3天;获得深海极端环境高精度综合环境信息和地质、生物样品,制作了一万平方米的海底高清全景图,原位验证了可燃冰的形成过程,实现热液流体温度梯度和物质组成原位探测,发现发表深海大型生物1新科、4新属、23新种,并成功开展深海大型生物的现场实验,建立西太平洋大规模潜标观测网。
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自然》对“科学”号进行跟踪报道,认为:“科学号的建造使中国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更多详情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END
转载自:中科院海洋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