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年6月11日,一份诏书留下百日维新的历史叹息,而它留给历史的,还有终结开科取士、开启现代教育的惊天之举。仿佛树起一座灯塔,它点亮了多少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期许与信念。而这部在风雨飘摇中起笔的“史书”,也注定了日后的万千气象、波澜壮阔。
这一天,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明确当年7月3日“诏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革黜科举,代之以现代综合性教育——建立新型大学的理想就这样萌发了。
这一年的12月17日上午,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乘坐八抬大轿来到京师大学堂——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路北的公主府。公主府外,爆竹阵阵,锣鼓喧天,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由此诞生。
这一年,中华民族危机四伏,政治风向波诡云谲。救亡图存,维新百日,终告失败。但或许是命运使然,抑或是“以萌芽早,得不废”,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她同时保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种。
120年,此后整整120年,这里,成为与国运、与民族交织最紧密的阵地。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这里是推动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先锋,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中流砥柱;无数灿若星辰的名字在民族进步与复兴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蒋梦麟、汤用彤、傅斯年、马寅初、冯友兰、沈从文、王力、吴组缃、朱光潜、宗白华、邓稼先、钱三强、黄昆、王选、宿白、屠呦呦……这里,涌现了一批批引领中国社会风气之先的人物,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各领域的开创者、奠基人。
从来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今天,这个在历史转折的节点上诞生,浓缩了中国近代以来全部的忧患、苦难与追求,又时刻为民族复兴大业振臂高呼的殿堂,走过了两个甲子。她,依然卓尔不群,清新夺目;她,依然海纳百川,挺立潮头……
百廿载悠长学府,双甲子薪火相传,她,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北大总都是站在最前列”
跨越三个世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北京大学就被赋予了深重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成为北大永恒的精神底色。
1912年,千年帝制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应运而生。那一年的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出任北大首任校长。在短短8个月的校长生涯中,严复将北大教学推向正轨,英国教育学会承认北大学生的学历与成绩,成功接轨现代意义的大学。
120年,一代代北大师生以行动挥洒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在国家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冲在最前方的,永远有北大人的身影。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北大学生创办《心潮》《国民》……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大会上,法科学生谢绍敏义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4日,以北大为主力的各校学生3000多人到天安门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当天,被抓走的32名学生中,北大占20人……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北大教授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发表《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组织指导“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进步社团……中共一大前,在全国8个地区建立的党组织中,有6个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是北大师生和校友,全国53名党员中,北大师生和校友21人,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有北大师生和校友5人。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祥地,共和国先驱从这里迈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从北京大学到西南联大,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北大师生“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家国情怀生生不息。
因为爱国,1945年初,日夜期盼抗战胜利的马裕藻在病榻上还喃喃自语:“天快亮了,天快亮了。”
因为爱国,82岁的诗人冯至写下《独白与对话》十首诗,在以“我和祖国”为题的三篇中,“祖国,我爱你”“只有一句话——我离不开你”……朴素的情感,溢满书卷。
马寅初提出“牺牲主义”、北大师生真情呼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小平您好”……时代使命,被一代代北大学子赋予了鲜活的内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寄语莘莘学子,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时代标杆,国之栋梁,北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林巧稚一生献身医疗事业,被誉为“万婴之母”;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赴疆支教呕心沥血,49岁倒在三尺讲台,感动中国;24岁的北大学生宋玺尚未毕业,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里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
新时代,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建引领,常抓不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高起点、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不断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
季羡林说,所有的抨击邪恶、伸张正义的大举动,北大总都是站在最前列,发出第一声反抗的狮子吼。北大教授袁行霈说,更能代表北大的,乃是120年凝聚起来的精神,即心系国家、愿以自己一生换来民族的繁荣昌盛。
“繁荣学术、追求真理”
“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挥动于百年前的两面旗帜,成为无数热血青年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利器。北大教授谢冕曾经说,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
时代演进,世事更迭,但北大师生高举科学大旗的情怀未曾改变,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止步。2017年11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北大必须把繁荣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根本追求。”
这里,涌现了一代代为真理而生的人。李大钊为他所坚定的主义慷慨就义;马寅初“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风采永存;“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守护宝窟五十余载,青丝换成了白发……
这里,催生了众多影响社会进程的思想成果。厉以宁的股份制理论,肖蔚云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和实践,王铁崖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这里,创造了数不胜数冲在世界前沿的科研硕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1965年通过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题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的文章署名21人,其中北大7人。2015年,北大校友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改变中国的创新创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在大多数人对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质疑中,深耕激光照排系统领域18年,终让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北大第三医院诞生。
一份份耀眼的成绩单,就是流淌在北大血脉中的“繁荣学术、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
——1999年,23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郭永怀、钱三强、彭桓武、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周光召,北大校友有12位。
——目前,全国共有29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谢家麟、于敏、屠呦呦11位为北大校友,居中国高校之首。
——目前,北大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还有25位教师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多位教师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等国家相关科学院院士荣誉。
——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北大有41个学科入选,位居全国高校榜首。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北大被评为A+的一级学科数量为21个,评为A类的一级学科达到学校一级学科总数的70%,均领跑全国高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6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蔡元培。他带来的,不仅是焕然一新的校风,不仅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一大批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北大传承至今的精神特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兼容并包”是北大最值得一提的性格特征。“北大的‘兼容并包’在鼓励各种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其‘有容乃大’的性格。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也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大学所应该追求的基本品格。”
北大之大,在于广阔胸襟、高远器识、宏远气度。北大之大,在于学术的不懈求真、学人的海纳百川,学理的兼容并蓄……
这一切,要从蔡元培入主北大后推行的一系列举措说起。当时,蔡元培改革旧制、扶植社团、延聘名师,不但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批新派人物,对确有真才实学的旧派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也予以聘任。当然,他也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范围限定在“与政治无涉”的学术领域。正如当时北大学生所说,蔡先生请刘师培讲六朝文学但决不允许刘提倡帝制,请辜鸿铭讲英国文学但决不允许辜提倡复辟、反对共和。
正因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五四运动因此有了策源之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了根……
北大校长林建华说:“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建的西南联大云集四方名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气象,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这也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承与体现。”
其实,相比其他众多高校,北大的显著特点体现在“无”上:无校歌,无校训,无校旗。“三无”,不代表北大没有文化、没有精神,而这恰恰体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特质。
它体现在北大的一草一物、一人一事上。
比如教师。2007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回到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曾遭遇科研的低谷期,但学院领导只支持、“不过问”。正是在这种其他学校少见的“放养”,给了研究者充分的学术自由,也成就了他科研的成功转型。
比如学生。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卖猪肉,并且与校友陈生联合创业,在全国开了1000多家店,真的把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平”。
甚至在北大,保安也卓尔不群。甘相伟、张国强等北大保安在燕园文化的浸润下,成功考上大学。甘相伟更将自身经历著书《站着上北大》,成为一时美谈。北大法学院教授白建军记得一个细节:“一天我去农园吃饭,路边俩执勤的保安在聊天。一个说,‘你那论文怎么样了?’另一个说,‘嗯,资料收集得差不多了,正在构思。’”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和精神,让每一位北大人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
“北大是常为新的”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北大自诞生起,就有着自己的方向。在不同时期,北大会有不同的传统被挖掘、激发出来,但“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勇于突破创新的自信与信念始终如一。
鲁迅在《我观北大》一文中写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但开风气不为师。”
突破、创新,再突破、再创新……北大一次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先锋和示范。
1918年,北大校役夜班正式开办。为全校工友办夜校,开创了中国高校之先例;
1919年,北大首先将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以利于因材施教。3年后,全国其他大学陆续开始采用;
1920年,春天开始招收女生入学,开创了我国大学教育男女生同校之先河;
…………
1988年,北大首先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拉开了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幕;
1994年,北大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北大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
1998年,助推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985工程”在北大百年校庆之时启动,中国高等教育走进跨步前行的时代;
2014年,北京大学9院系试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3年后,该模式推至北京大学所有院系。
2017年底,北大公布《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提出到2035年,北大居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北大将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今年3月,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以独资经营、独立管理形式走出国门开办的实体办学机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启幕。
“在北大新的发展历史节点上,沿着旧地图绝对是找不到新大陆的,必须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林建华语意坚定,“求新”依然是不变的核心。
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今天,北大提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使命,今天的“新”超越过往,赋予更新的内涵。
北大,意味着什么?
李大钊说,“我个人心中没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谢冕说:“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南方科大校长陈十一说,“北大,我的精神源泉,我永远的学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北大一直是我的心灵家园。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说,“在燕园,做片红叶也幸福”。
陈平原说,“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北大,恰如此。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日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时请注明微信投稿or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