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情况介绍

[复制链接]

69

主题

86

帖子

3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8:5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学校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她的创办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校园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812人;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900多人、硕士研究生6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7400多人。截止至2017年6月,学校有20个学院(含5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0个系,开办37个本科专业。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教授54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68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0人(包含双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国家“千人计划”42人,“青年千人计划”1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同时,一批中国国内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名誉(客座)教授、“大师讲席”教授。另外,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335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29%。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60%,其中35岁以下教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35%。
2.学院所介绍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初时,共设有十三个系,其中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系包括化学物理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础课的化学教研室。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00年,学院成立了学院直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4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12月,学院拥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3二级学科硕士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共有教职工202人,学生2336人,其中本科生812人,硕士研究生724人,博士研究生558人,留学生38人,代培研究生206人。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4个本科专业。
系名称
专业名称
化学系
化学
化学物理系
材料物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化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3二级学科硕士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根据ESI数据的统计分析,学院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
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可再生洁净能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42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A类4人、B类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2个省级教学团队,2位省级教学名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吴奇、谢毅
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徐铜文、刘世勇、俞汉青、龚流柱、俞书宏、陈乾旺、杨金龙、谢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海龙、梁高林、熊宇杰、田善喜、尤业字、黄伟新、洪春雁、邓兆祥、傅尧、胡水明、罗开富、李微雪、侯中怀、徐铜文、罗毅、俞汉青、崔华、梁好均、刘世勇、俞书宏、龚流柱、陈初升、陈乾旺、王官武、杨金龙、张其锦、谢毅、吴奇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张劲松、罗德平、曾晓成、罗毅、陆亚林、严以京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曹瑞国、马骋、梁海伟、刘贤伟、王川、王功名、章根强、李涛、姚宏斌、陈涛、汪义丰、蒋彬、江海龙、王兴安、邵翔、马明明、向斌、穆杨、初宝进、陈昶乐、路军岭、黄光明、徐航勋、熊宇杰、江俊、朱彦武、余彦、杜平武、顾振华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胡进明、刘贤伟、马明明、蒋彬、顾振华、余彦、刘光明、陈昶乐、李文卫、王细胜、吴亮、吴宇恩、盛国平、朱彦武、穆杨、吴长征、张国庆 [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阳丽华、杜平武、顾振华、余彦、朱彦武、尤业字、邵利民、吴长征、盛国平、梁高林、李群祥、洪春雁、傅尧、田善喜、杨晴、徐瑞雪、侯中怀、唐凯斌、夏长荣、徐铜文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波、季恒星、江海龙、王细胜、熊宇杰、武晓君、罗开富、曾建雄、杨上峰、陈艳霞、黄汉民、徐鑫、刘扬中、黄伟新、邓兆祥、田仕凯、李微雪、刘世勇、俞书宏、李全新、张广照、刘世林、崔华、汪志勇、俞汉青、陈春华 陈旸、王官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门安徽省精品课程、1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个安徽省特色专业;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安徽省精品课程:无机化学、高分子物理实验等
安徽省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教学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获得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7篇,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15篇。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2005年) [2]
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新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996年)、等离子体化学课程的构建与教材建设(1996年)
安徽省教学成果项目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其辐射与示范作用
特等奖
2010
绿色化学导向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二等奖
2010
研究生创新能力开拓与培养——化学科研训练课程改革与设计
二等奖
2010
“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的全面深化及示范作用
一等奖
2008
本硕贯通中级有机实验课程建设
二等
2008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等奖
2005
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三等
2001
化学物理专业建设
一等
1992
高分子物理专业课程教学
二等
1989
创建我国计算机化学学科与教学体系
二等
198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成果项目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其辐射与示范作用
特等奖
2010
绿色化学导向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一等奖
2010
研究生创新能力开拓与培养——化学科研训练课程改革与设计
一等奖
2010
“材料合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二等奖
2010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等奖
2010
“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及其教材建设
特等奖
2008
本硕贯通中级有机实验课程建设
一等奖
2008
结构化学教学改革
二等奖
2008
分析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加强
二等奖
2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
二等奖
2008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等奖
2004
化学物理基础实验
二等
2002
化学信息学课程建设
一等
2002
高分子科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二等
2002
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一等
2000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
一等
2000
Internet网络及其化学资源
一等
2000
核化学课程建设
一等
2000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名录
年份
作者姓名
论文名称
导师姓名
2008
向红军
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及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
杨金龙
2008
盛国平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聚集体表面特性的研究
俞汉青
2006
李震宇
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杨金龙
2004
袁岚峰
分子、团簇和凝聚体系中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
朱清时
2001
李亚栋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钱逸泰
2000
侯中怀
表面反应体系中若干重要非线性问题的理论研究
辛厚文
1999
谢 毅
纳米材料的溶剂加压热合成、结构及性能
钱逸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拥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科技应用平台;参与建立了3个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3个(2003年、2011年、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2012年杨学明院士和李亚栋院士受邀在学院创建院士工作室,分别建立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纳米催化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
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牵头的面向科学前沿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牵头的面向区域发展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院级科技应用平台:能量转换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应用化工技术开发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学院共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8000万元;自201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每年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其中高区论文(I区和II区)占50%以上。
2000年至2013年科研成果汇总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度
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3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2
手性金属/有机小分子及其联合不对称催化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2012
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颗粒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
高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12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废水新技术及成套化设备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2012
有机废弃物的厌氧生物定向转化机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11
无机纳米结构制备的方法学、可控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11
γ射线辐照法制备纳米材料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0
可控聚合反应及其应用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10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0
基于化学精度计算的物理有机化学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8
的新型荷电膜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7
无机纳米结构的设计、可控合成与性能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7
陶瓷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制备技术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7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活性关系的理论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7
膜渗析法回收酸性废液的基础理论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06
低维纳米材料的溶液生长机理和微结构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6
复杂无机结构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6
复杂化学体系中重要非线性问题和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3
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1
无机膜的软化学制备和传质过程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0
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2000
学术资源
《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物理学报》于1988年创刊,2006年起由中文改为具有中文摘要的全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出版,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3.近3年复试分数线2018年

2016年

4、2018年招生目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报考说明
     接收推免生及统考生。
二、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涵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固体物理、功能薄膜等为主要学科基础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的光伏、光电、热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功能纳米材料等,涉及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理论计算、物理和化学制备、性能表征等研究内容。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物理与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材料学是以材料化学(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固体化学、陶瓷工艺学和材料合成化学)为主要学科基础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关注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和改善、以及材料在(原型)器件中的集成与应用。研究方向涉及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陶瓷膜反应器、陶瓷发光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热敏陶瓷、多孔和致密无机分离膜处理、以及生物材料等。开设的课程包括材料中的速率过程、材料热力学与相平衡、材料合成化学、陶瓷科学与工艺学、固体化学、化学汽相淀积与薄膜工艺、溶胶凝胶化学与工程引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等。本学科点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材料加工工程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加工与改性,探索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电、磁、光等性能的关系,具有化学与物理、基础与工程应用、结果与性能密切结合的特点。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高分子材料增韧改性,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阻燃高分子复合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膜,光敏聚合物,聚合物光子材料加工工程,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高分子微结构与加工性能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本学科点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高分子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材料加工工程学位点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出国留学、高等院校任教或在科研院所及国内外高新技术公司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方面的研发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材料物理与化学
   2、材料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5固体物理或832普通物理B或846综合化学
3、材料加工工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专业方向
笔试
面试
调剂办法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1)徐恒钧主编《材料科学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一至第八章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田莳主编《材料物理性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无机化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任何一本相关的高校教材)的基础知识。
英语自我介绍25分、中英文专业问题问答50分、综合素质考核75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材料加工工程
包括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有机合成基本操作技术、各类有机分子光谱数据分析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仪器分析原理与方法,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各类高分子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关键知识点等。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伍越寰等编,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分子化学》科大出版社;《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实验》科大出版社;《高分子物理实验》科大出版社。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测试50分、实验操作50分。
不接受校外调剂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满分150分、面试满分150分,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3。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占比3/7,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不计政治】+复试成绩×3)÷7。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九、调剂: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十、学费标准:8000元/学年。

择校指南1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学
考研经验2清华大学考研经验|上交考研经验|西工大考研经验|西交考研经验|哈工大考研经验|东北大学考研经验|大连理工考研经验|北科考研经验|北航考研经验|北理考研经验|山大考研经验|武汉理工考研经验|华工考研经验|中南大学考研经验|南航考研经验|华科考研经验|川大考研经验|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长按二维码解锁考研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