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化学系 | 化学 |
化学物理系 | 材料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化学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省教学成果项目 |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其辐射与示范作用 | 特等奖 | 2010 |
绿色化学导向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2010 |
研究生创新能力开拓与培养——化学科研训练课程改革与设计 | 二等奖 | 2010 |
“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的全面深化及示范作用 | 一等奖 | 2008 |
本硕贯通中级有机实验课程建设 | 二等 | 2008 |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 | 一等奖 | 2005 |
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 三等 | 2001 |
化学物理专业建设 | 一等 | 1992 |
高分子物理专业课程教学 | 二等 | 1989 |
创建我国计算机化学学科与教学体系 | 二等 | 198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成果项目 |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其辐射与示范作用 | 特等奖 | 2010 |
绿色化学导向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 | 一等奖 | 2010 |
研究生创新能力开拓与培养——化学科研训练课程改革与设计 | 一等奖 | 2010 |
“材料合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2010 |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 二等奖 | 2010 |
“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及其教材建设 | 特等奖 | 2008 |
本硕贯通中级有机实验课程建设 | 一等奖 | 2008 |
结构化学教学改革 | 二等奖 | 2008 |
分析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加强 | 二等奖 | 20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 | 二等奖 | 2008 |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 | 一等奖 | 2004 |
化学物理基础实验 | 二等 | 2002 |
化学信息学课程建设 | 一等 | 2002 |
高分子科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 二等 | 2002 |
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 一等 | 2000 |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 | 一等 | 2000 |
Internet网络及其化学资源 | 一等 | 2000 |
核化学课程建设 | 一等 | 2000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名录 | |||
年份 | 作者姓名 | 论文名称 | 导师姓名 |
2008 | 向红军 | 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及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 | 杨金龙 |
2008 | 盛国平 |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聚集体表面特性的研究 | 俞汉青 |
2006 | 李震宇 | 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杨金龙 |
2004 | 袁岚峰 | 分子、团簇和凝聚体系中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 | 朱清时 |
2001 | 李亚栋 |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 钱逸泰 |
2000 | 侯中怀 | 表面反应体系中若干重要非线性问题的理论研究 | 辛厚文 |
1999 | 谢 毅 | 纳米材料的溶剂加压热合成、结构及性能 | 钱逸泰 |
2000年至2013年科研成果汇总 |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度 |
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13 |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12 |
手性金属/有机小分子及其联合不对称催化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12 |
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颗粒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 | 高校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2 |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废水新技术及成套化设备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2 |
有机废弃物的厌氧生物定向转化机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1 |
无机纳米结构制备的方法学、可控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 |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1 |
γ射线辐照法制备纳米材料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10 |
可控聚合反应及其应用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0 |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10 |
基于化学精度计算的物理有机化学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8 |
的新型荷电膜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7 |
无机纳米结构的设计、可控合成与性能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7 |
陶瓷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制备技术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7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活性关系的理论研究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7 |
膜渗析法回收酸性废液的基础理论研究 | 安徽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06 |
低维纳米材料的溶液生长机理和微结构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6 |
复杂无机结构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6 |
复杂化学体系中重要非线性问题和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3 |
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1 |
无机膜的软化学制备和传质过程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00 |
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 |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0 |
研究方向 | 初试科目 |
1、材料物理与化学 2、材料学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5固体物理或832普通物理B或846综合化学 |
3、材料加工工程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专业方向 | 笔试 | 面试 | 调剂办法 |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 1)徐恒钧主编《材料科学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一至第八章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田莳主编《材料物理性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无机化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任何一本相关的高校教材)的基础知识。 | 英语自我介绍25分、中英文专业问题问答50分、综合素质考核75分。 | 不接受校外调剂 |
材料加工工程 | 包括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有机合成基本操作技术、各类有机分子光谱数据分析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仪器分析原理与方法,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各类高分子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关键知识点等。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伍越寰等编,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等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分子化学》科大出版社;《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实验》科大出版社;《高分子物理实验》科大出版社。 | 英语应用能力考核50分、综合能力测试50分、实验操作50分。 | 不接受校外调剂 |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bbs.guangzhou2022.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